草鱼

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  Cuvier et Valenciennes
   

  179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主要性状 体长,略呈圆筒形,尾部侧扁,腹部圆。头钝,口端位,成弧形,无须。上颌略长于下颌。眼小,眼径小于吻长。下咽齿2行,侧扁,呈梳形,齿侧具横沟纹。鳞中等大小,侧线鳞 。其身体各部分的测量性状在不同生长时期有些差异,幼鱼(体长35-42毫米)的头长和眼径之比较成鱼(240毫米以上)为大,尾柄长,眼间距较成鱼为小。背鳍条3,7,无硬刺,起点与腹鳍相对。臀鳍条3,8,亦无硬刺。体呈茶黄色,腹部灰白,胸、腹鳍略带灰黄,其它各鳍较暗。

生物学

生殖 草鱼和其它几种家鱼生殖情况相类似,在自然条件下,不能在静水产卵。生殖期是在4-7月,比较集中约在5月间。长江一般在4月下旬即开始产卵,西江较早,东北则较迟。雄鱼体重在6市斤以上已能排精,雌鱼一般到4冬龄才能成熟产卵,通常以Ⅲ期卵过冬,至春季成熟的亲鱼游至江河产卵场产卵。成熟而未排出的卵,其卵径为1.58毫米左右,卵受精后,因卵膜吸水膨胀,卵径可增至5毫米上下,顺水漂流,在20℃左右发育最佳,大约30-40小时孵出鱼苗。其怀卵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,4冬龄鱼体长760毫米时,怀卵量约为30万粒左右,而6冬龄鱼体长890毫米时,怀卵量有100万粒左右,在生殖期内成熟亲鱼的胸鳍上都有珠星,但雄鱼的珠星较雌鱼的珠星行列为长且宽。
年龄和生长 生长快,体长增长最快的是在1-2龄,体重增长最快的是2-3龄。当年鱼苗长到6月下旬时(饲养一个半月),体长可达35-50毫米,重约1-2.1克。根据江西湖口的资料,1冬龄鱼体长为340毫米左右,体重为1.5市斤左右,2冬龄鱼体长约600毫米,体重约7市斤,3冬龄鱼体长为680毫米左右,体重约10市斤,4冬龄鱼体长约740毫米,体重约14市斤,5冬龄鱼可达780毫米,体重为15市斤左右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习性 在平原地区江河、湖泊等水域中都产草鱼,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,性较活泼,每年成鱼在,一定时期到江河流水中生殖,幼鱼到河的支流及通江的各湖泊中肥育。到冬季时又到较深处越冬。
食性 为草食性鱼类,通常以苦草,菹草,以及在湖泊、江河岸被淹没的高等植物为食,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。鱼苗以浮游动物为食料,幼鱼期则兼食昆虫、蚯蚓、藻类及芜萍、浮萍之类。体长到100毫米时即能摄食水生高等植物。肠管长,约为体长的2.5倍。

国内分布

南自广东、北至东北平原地区都产此鱼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草鱼因食料简单,鱼苗来源容易,而且我国多浅水湖泊和河道,底部丛生水草,加以鱼本身生长较快,肉味佳,所以向来为我国主要养殖和放养的对象。草鱼能清除水体中及沿岸的草,故渔农在外荡放养最初一、二年,必多放草鱼开荒。唐代末期在广东方面有将荒田筑埂,灌以雨水,放养草鱼一、二年,以清除野草,使成熟田的记载。草鱼常与鲢、鳙鱼混养在一起,投入青草饲养草鱼,而遗留在水中的饲料和草鱼排出的废物,以培养浮游生物,作为鲢、鳙的食料。这种养鱼方法,是充分利用了水中所存在的食料,成本低而经济效益大,是我国突出的先进经验。草鱼既是重要的池塘养殖对象,同时,又由于我国浅水湖泊众多,所以产量相当高。因在自然条件下在静水中一般不能产卵,故从前各地放养多从长江、珠江中捕捞鱼苗供应之。自从有了人工受精孵化成功的经验后,鱼苗和鱼种的供应已经不成问题。